中国西部传统文化网四川讯(特约通讯员 张晶)扎染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染色工艺,以其独特的图案纹理与创作随机性,成为非遗文化中极具亲和力的体验载体。为让小朋友在独立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,本次活动以“扎染艺趣,巧手传承”为主题,通过“知识讲解+自主创作”的形式,引导儿童独立了解扎染历史、掌握基础技法,在色彩与纹理的碰撞中培育文化认同与动手能力,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在自主探索中生根发芽。 
活动伊始,指导老师以《扎染的奇妙世界》为主题,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,生动讲解扎染的起源(秦汉时期“绞缬”工艺)、地域特色(云南白族扎染的板蓝根染料、四川自贡扎染的折叠技法)及文化寓意(对称纹样象征吉祥、随机图案体现自然崇拜)。讲解中穿插“扎染小问答”互动:“扎染时用线捆扎布料的作用是什么?”“传统扎染最常用的染料来自哪种植物?”(答案:板蓝根),以趣味问答激发独立思考。 
老师现场示范“折叠法”“捆扎法”“夹扎法”等入门技巧,用橡皮筋、绳子等工具在白棉布上制作出“太阳花”“波浪纹”“方格”等基础图案,强调“力度不同,花纹不同”的创作随机性,鼓励小朋友大胆尝试。 小朋友自主选择喜欢的颜色(靛蓝、浅紫、明黄),独立完成布料扎结与染色。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,针对“如何扎出对称图案”“染料浸泡时间与颜色深浅的关系”等问题提供提示,引导小朋友自主解决问题。有的孩子模仿老师的“蝴蝶翅膀”折叠法,有的则自由发挥,将布料揉成“小粽子”状。 
活动全程无家长协助,小朋友在完整流程中,体验从“不会”到“会”的成就感。面对染色结果与预期的差异,老师引导孩子们欣赏“不完美的美”,理解传统工艺中“自然天成”的哲学,让文化自信在独立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自然生长。 本次活动通过“独立实践+文化浸润”的模式,让小朋友在无家长协助的环境中深度体验非遗魅力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探索“独立体验+非遗科普”的活动形式,推出剪纸、陶艺等更多适合儿童独立参与的非遗项目,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自主探索中代代相传,让每一件稚嫩却真诚的作品都成为非遗传承的生动注脚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