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国西部传统文化网四川讯(特约通讯员 张晶)2025年11月17日上午,新繁街道同裕村关工委在村内会议室开展专题学习活动,以“讲述艾芜故事”为核心,带领成员深入了解清流镇艾芜故居背后的文学传奇,重点学习艾芜的个人事迹与家风家训,推动优秀精神与家风文化的传承。 
活动中,关工委工作人员以“艾芜的人生轨迹与文学初心”为切入点,讲述了艾芜的成长历程:他原名汤道耕,出生于原新繁县清流场(今新都区清流镇),早年受新文化运动感召爱上文学,1925年毅然离家,用六年漂泊时光走遍云南、缅甸等地,深入底层与轿夫、烟贩等群体共处,将真实的社会风貌与人民苦难化作文学素材,最终创作出《南行记》等经典作品,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“把西南边疆底层生活带进创作”的重要作家。工作人员还特别提及他与沙汀的文学友谊、坚持“为底层发声”的创作理念,让在场成员深刻感受到他“以笔为刃,记录时代”的作家担当。 
在“家风家训传承”环节,活动聚焦艾芜家风的核心内涵。艾芜的家风家训主要包括“四宝家风”和“勤”字传统。其中“四宝家风”即早起、务农、疏医、远巫,源于曾国藩家书,艾芜将其融入日常生活,如通过买菜、做家务践行“务农”。其曾祖父以“勤”为人生第一要义,要求子女勤洒扫、学洗衣煮菜,父亲还引用陆游《绪训》强调“不仕则农”的俭朴作风。艾芜自身亦秉持“修身立德,以俭传家”,生活简朴,严于律己。工作人员介绍,艾芜的家风源于家庭熏陶:祖父设馆教书、父亲任乡村教师,“勤俭、好学、上进”是家族底色——曾祖父以“勤”立家,要求子女“勤洒扫、学劳作”;父亲引用陆游“不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事”的训示,告诫他坚守品格;艾芜更以林则徐“贤而多财损其志,愚而多财增其过”为准则,一生生活简朴,即便成名后出差也从不提额外要求。这些故事让“家风不是空话,是代代践行的准则”的理念深入人心。 活动最后,成员们围绕“如何讲好艾芜故事、传好家风”展开交流,有人提出可将艾芜事迹融入社区亲子阅读,有人建议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青少年讲解家风内涵。大家一致表示,此次会议室里的“故事分享会”,让艾芜的精神不再遥远,未来将主动成为“艾芜故事的传播者”,让文学初心与优良家风在社区里落地生根。 |